谁抢走了美国人的工作?不是中国人,墨西哥人和日本人!

作者:屈直

1

谁抢了我们的工作?

在拉斯维加斯的共和党竞选集会上,参会的失业工人们大声欢呼着。总统竞选人唐纳德·特朗普再一次愤怒地喊道:“墨西哥人抢走了我们的工作!中国人抢走了我们的工作!我们要把工厂搬回来!我们要把工作拿回来!”

不过特朗普和他的狂热支持者们不知道的是,真正把工作抢走的不是墨西哥人,也不是中国人,而是一种更可怕的力量。他们无孔不入,时时刻刻隐藏在我们身边;他们所向披靡,几乎所有公司、工厂都自觉地把工作交给他们;边境的高墙挡不住他们的来袭,加倍的关税防不了他们的传播。因为真正抢了工人工作的,并不是人类,而是各式各样的机器人

尽管五十年来,美国 GDP 一直在增长,但从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始,工资收入占社会生产总值的比重持续下降,从 1970 年的 58.4%,降到了 2015 年的 52.7%。要知道上一次工资收入比这么低的时候,可是在经济大萧条的 1939 年。

那么经济增长带来的红利都给谁了呢?从美国劳动部的数据里我们发现,企业在固定资产上的投入稳步增长,直至 2009 年金融危机前夕,比例已经达到 15.6%。显然,企业家们更愿意把钱花在研发新技术上,而不是给工人涨工资。

举一个具体的例子:1964 年,全美国最有价值的公司 AT&T,资产 2670 亿美元,雇佣了超过 75 万人。而在今天,谷歌坐拥 3700 亿美元资产,而雇员只有 5 万 7 千人。随着技术的进步,企业慢慢学会用更少的人赚更多的钱。而剩下的那些人,只能陷入失业的漩涡。

1

1

1

数字是冷漠的,美国的失业状况比这可怕得多。在炫目的自动装配流水线背后,是一个个破败的城市和一群群无奈的人。

俄亥俄州扬斯敦市曾经是美国钢铁工业的中心,可当扬斯敦铁皮铁管厂倒闭的时候,5 万人一下子变成了无业游民。一个城市的经济衰败了,紧接着就是社会的动荡。几年间,扬斯敦的犯罪率、离婚率和自杀率显著升高,连精神疾病患者都增加成原来的三倍。这只是扬斯敦一个城市,底特律、亚特兰大、奥克兰都经历相似的衰败。随着人口的流失和地方财政的每况愈下,一个个工业城市渐渐堕落成了杳无人烟的“鬼城”。

1

最令人难受的是,这一个个“鬼城”像癌症一样,一旦出现就不可逆转。大量的失业人口需要政府救助,企业的纷纷破产和迁离让政府的税收进一步缩水。失业人口带来的治安问题让更多工厂和企业离去,而它们离去后又给城市带来更多的下岗工人。慢慢的,政府的救济支出越来越多,而税收带来的财政收入又越来越少。底特律市政府在 2014 年宣告破产,似乎给美国的老工业区们敲响了丧钟。扬斯敦、亚特兰大、奥克兰,这些曾经辉煌一时的大城市,成了机器人革命的牺牲品

美国遇到的挑战,在全球各地也都在发生。2016 年 5 月,苹果最大的承包商富士康开始用机器人取代工人进行电子装配,6 万工人面临失业。2016 年 6 月,阿迪达斯大规模推广机器人服装生产。在便宜高效的机器人面前,工人们的竞争力荡然无存。

1

2

△ 1933 年的福特汽车装配线(上)和 2016 年的宝马汽车装配线(下)

谁的工作更安全?

很多人会想,毕竟机器人抢的是底层工人的饭碗嘛!大多数工作是繁琐复杂的,机器人再聪明,那也不可能替代我的工作啊!

真的这样吗?

美国有 47%的工作属于交通运输、后勤和行政这三类。看起来复杂的服务业工作,现在却被机器人一点一点地取代

从 2011 年开始,谷歌的无人驾驶汽车徘徊过内华达的山间,也驰骋过加利福尼亚的海岸。它们经历过密西根的严寒,也穿梭过佛罗里达的沼泽。人工智能虽然做不到零事故率,但完全可以实现比人类驾驶更安全。仅在美国,每年死于交通事故的就有 4 万人。比起人类,智能车不会醉酒驾驶,不会边开车边发短信,更不会越开越疲劳。机器人取代出租车司机,已经是大势所趋,不可避免

不仅仅出租车司机忧心忡忡,卡车司机也面临着失去工作。从硅谷的创业公司佩罗顿(Peloton Technology),到重型机械公司伊利诺伊的卡特彼勒(Caterpillar Inc),再到汽车业巨头福特(Ford),都在实验自己的自动驾驶货车。要知道,美国大多数州最普遍的职业就是卡车司机。如果卡车司机大量失业,衰落的可就不只是底特律奥克兰这几个城市,而是全美国了。

中产阶级们或许不会担心自己的饭碗被机器人抢走,毕竟北京金融街的白领交易员、上海陆家嘴的投行分析师,这些工作机器人替代不了。但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,数据建模、行情分析,这些看起来费脑子的工作,慢慢也会交给机器人来做。

在数学家和计算机科学家的配合下,机器学习算法正在慢慢实用化。简而言之,大量数据加上合理训练,机器学习往往能做到“比人更聪明”。无论多么复杂的金融市场,机器学习算法都可以在短时间内做出合理判断。由“机器人”操作的高频交易,在未来会成为市场的主流。

人工智能不仅可以替代城市白领,还可以做一些有“创造性”的工作。位于伦敦的“奎尔技术”(Quill Content)可以实现新闻报道的自动写作。Quartz 的新闻摘要,就是由计算机自动生成出来的。加州大学圣克鲁斯分校已经研制出了一个可以自动谱曲的算法。发明人大卫·柯普(David Cope)教授还给这个“作曲机器人”起名叫“艾米丽·霍薇”(Emily Howell)。早在 2009 年,机器人“艾米丽”就发布了自己的第一张专辑——“明由暗生”(From Darkness, Light)。这样看来,作家、编辑、画家、作曲家,就算是这些“创造性”工作,也难逃机器人的魔爪。

机器人或许永远达不到人类的水平,但一旦超过了平均水平,它的优势就显现出来了:机器人运行起来便宜,还比人类高效。它既不会请病假,也不会闹罢工。不需要给它涨工资,用坏了还能把它更换掉。比起人类来,机器人才是最让老板满意的员工。

机器人革命造成的失业,有一个很有趣的现象。往往新技术刚刚发明出来的时候,就业率不会立刻减少。而一旦出现经济危机,企业需要缩减成本时,那些可以被机器人取代的工人们才会被大量解雇。比如,产品装配流水线的自动化,在六七十年代就比较成熟了,但装配工人的就业率不断升高,直到八十年代才开始突然下降。

这个“延迟效应”,意外地把失业率的根本原因给洗的一清二白。美国的失业工人们在咒骂资本家、政客、墨西哥人、日本人、中国人的时候,往往想不到,真正夺走他们饭碗的,是几十年前在他们身边实验的机器人。

当智能手机发布的时候,谁会想到它创造出的 Uber、Airbnb 将威胁整个出租车行业和旅馆酒店业。当流水线自动化开始实行的时候,谁会想到它会让曾经最大的城市破了产。今天的底特律、奥克兰,或许就是明天的纽约、芝加哥。现在取代了流水线工人的机器人,未来或许也会让硅谷的程序员丢掉了工作。

猜到了结果,却没猜到过程。

让我们憧憬一下未来:当最后一个工人把自己的工作放心地交给机器人的时候,世界人民欢欣鼓舞。人们终于不用工作了!共产主义终于实现了!当机器人完全承担了人类的工作以后,从此没有了剥削,没有了腐败。人们活着只为了享受生活,不需要担心贫穷饥寒。“大道之行也,天下为公”《礼记》里面所说的,孔子都没赶上的时代,终于再次到来了!

可令人头疼的是,机器人不是一下子给所有人自由,而是一点一点地把底层工人的工作抢走。机器人带来的共产主义未来固然美好,但这个过程却痛苦而漫长

失业很可怕。当一个人失去了工作的时候,自信心、成就感、自我价值等等顿时灰飞烟灭。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一项调查显示,失业带来的痛苦,比失去亲人、受到人身伤害带来的痛苦还要剧烈。伯克利公共健康系的拉尔夫·卡塔拉诺(Ralph Catalano)教授提到:“(失业人群)往往表现出自我认知困难,全身乏力,生理和心理健康也会受到严重影响。”最好的康复方法,往往是让他们开始稳定、有规律的生活。

可问题是,工作都没了,上哪儿找稳定的收入?为什么还要有规律的生活呢?

很多人认为没有工作就能得到解脱,如果不工作,人们将会有更多时间社交、更多时间出游,更多时间做自己想做的事。可真实的情况是,失业者往往发现自己更加孤单,更喜欢呆在家里看电视。媒体和评论家们把失业者们标签成“好吃懒做”、“不思进取”,失业者们在一天一天空虚的生活中也愧疚万分。不少失业者开始出现精神疾病,更有人由此染了毒品,走上犯罪的道路。

对消费者来说,机器人革命让我们的生活更方便。但对于一个失业工人来说,机器人革命却毁了他的一生。谁能想到,自动化方便快捷的背后,又有多少绝望和彷徨。

我们应该恐慌吗?

机器人的确会造成失业问题,但我们不能以此为借口遏制新技术的发展。技术永远是个双刃剑,由科技带来的问题,可以交给社会制度来解决。

第一个解决方法就是鼓励人口迁徙。

随着大量工作的消失,新的工作也会随之产生。美国最大的社交网络 Facebook 拥有约 1 万 2 千雇员,搜索巨头谷歌的雇员数量已经达到了 5 万 7 千人。随着密西根、俄亥俄这些老工业区的衰落,新兴产业提供的职位也在飞速增加。

职位的转移必然会带来人口的迁徙。与其坐在家里挨饿,不如随着工作搬走。底特律在 1990 年至 2010 年间,人口减少了 30%。仅加利福尼亚州,2011 年就有 46 万人迁入,56 万人迁出。

熟悉美国历史的朋友一定知道,美国前十大城市一直随时间而变化。大城市们在工业时代集中在东海岸,到二战后开始进驻西海岸,而今天的重心又开始南移。圣地亚哥、达拉斯、迈阿密接受大量移民的同时,也缓解了老工业区承受的失业痛苦。

第二个方法就是增加社会保障和职业培训。

毕竟不是每个人都愿意背井离乡。对于底层工人来说,去了新城市,也不一定有工作。机器人取代人力的同时,政府也需要照顾被时代淘汰的工人们,让他们有饭吃、有衣穿。

美国的最低工资,在五十年内翻了三倍,奥巴马的食品券和全民医保也让失业工人的生活不用担心。一项由凯泽、纽约时报、CBS 新闻联合发起的调查显示,44%的工人是有能力找到工作的,他们就算待业在家,也可以保持基本生活需求。约 1/3 的调查者除社会福利以外都有额外收入,有的靠食品券,有的靠残疾人补助,有的是从直接从妻子或丈夫手里拿钱。

美国劳动部也有各种辅助就业的社会项目。“我的下一步”(My Next Step)项目会帮助失业者找到就业方向,“一站式求职”(Career One Stop)提供免费高中教育、短期职业培训和廉价大专教育。机器人革命把工人们赶出了工厂,政府就必须帮助工人们重归职业生活。

这也是为什么这几年奥巴马坚持要提高最低工资、扩大社会福利。民主党候选人伯尼·桑德斯(Bernie Sanders)呼吁大学要免费、把苛捐重税从穷人肩上拿开。无论是财政多么困难,社会保障和职业培训也不能减少。

1

△ 美国近五十年最低工资的变化

第三个方法是鼓励多样的工作生活方式。

机器人革命不仅改变了失业者的生活,也挑战了就业者的工作方式。计算机的发明,让很多人的工作变得不那么累。无论是工程师、医生还是律师,人们开始享受更多的假期、更早的退休年龄、更自由的工作方式。上世纪二十年代的工人,需要每天超过十个小时地在工厂卖力气。但今天的人大多都是朝九晚五,还有双休日和小长假。西海岸的不少公司开始试验“一周四天工作制”。机器人革命有时会抢走工作,但也有时会让工作变得轻松。

由 Uber 和 Airbnb 带来的共享经济也能缓解就业压力。失业者可以成为兼职司机、兼职保姆、兼职教师。不少失业者通过兼职的培训,渐渐变成了全职员工。多样的生活方式让“就业”和“失业”变得不那么“非黑即白”。就算是没有全职工作,失业者也可以有事做、有钱赚。

机器是我们的敌人吗?

微软的创始人比尔·盖茨,在晚年很抗拒机器人革命。他在接受美国企业协会(The American Enterprise Institute)采访时称:“技术革命会减少劳动需求,尤其是那些低端产业。20 年后,很多就业机会都会消失,而现在的人们根本没有做好准备。”比尔·盖茨提议:减免个人所得税,降低最低工资,因为这样企业家才不会用机器人取代人力。他同样对人工智能抱有警惕,觉得人工智能或许有一天会统治人类。不仅是比尔·盖茨,纽约时报、路透社、the Atlantic 都撰文表示,机器人即将取代人力,这种技术革命 “非常值得担忧”。

比尔·盖茨的担忧是可以理解的,但他的解决方案确是逆势而行。

遏制科技的发展从来没有成功过。就算美国不用机器人,中国、日本、欧洲也会发展各自的自动化,最后机器人还是要抢走美国人的工作。

至于减免个人所得税、降低最低工资,这两个解决方案更是饮鸩止渴。税收减少会直接影响到社会福利入不敷出,社会保障的缺乏也会让失业者更活不下去。全面减税往往还会让贫富差距增大:因为收入的差距,底层工人的赋税没什么变化,但像比尔·盖茨这样的富人倒是能从中大赚一把。 200 年前工业革命刚刚开始的时候,有一个奇怪的现象。工厂主们经常发现,大量工人们聚集在一起,愤怒地砸毁工厂设施。这种现象如星星之火般迅速蔓延,渐渐组成了一支庞大的起义军。

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“卢德运动”。

卢德运动最早起源于纺织业。纺织工人们看到了工厂里崭新的自动纺织机,害怕它们会抢走自己的工作。一名普通的英国纺织工人:内德·卢德(Ned Ludd),在 1799 年愤怒地砸烂了两台纺织机,获得了大量工人们的支持。卢德分子们认为,消灭机器,就可以把原来属于自己的工作拿回来。于是在 1811 年至 1813 年间,工人们组成起义军,大规模破坏纺织厂和压棉厂。

1

△ 19 世纪早期的“卢德运动”,工人大规模破坏工厂设施。

尽管卢德运动在短时间内被英国军队镇压了下去,卢德主义仍旧在英国历史上阴魂不散。英国的诺丁汉、拉夫堡在 1816 年后都发生过工人大规模砸毁工厂设施的行为,直到英国的“限制破坏法”逐步完善,这种暴动才渐渐消失。

卢德运动的愚蠢之处在于它找错了敌人。工人食不果腹的原因不是新技术的发明,而是因为资本家的剥削。可是直到今天,还有人相信是“工业化”加剧了失业,让工人生活更加悲惨。无论是“警惕人工智能”,还是要”限制机器学习的研究”,都犯了卢德主义的错误。失业问题,错不在技术的发展,而是在社会制度没有得到相应的改变。

机器人永远不是我们的敌人,它只是生产方式的又一次延伸。短时间内,它们会抢走大量工作,导致局部地区的衰败。但解决失业问题不能靠限制机器人和人工智能,而是需要更广泛的社会福利,更宽松的户籍制度,和更完备的教育体系。

扫描二维码分享文章到微信QQ朋友圈
QR 码


实用链接: